從打動人心的細節里,尋找讓人眼前一亮的“新聞眼”
10月24日深夜,21歲的歐陽忻怡心跳停止,遵照女孩生前遺愿,工作人員摘取了她的一對眼角膜。這一善舉,使一名3歲男童和一名43歲女士重獲光明。
11月16日,稿件《生命Z后一刻,她反復指向自己的眼睛》經本報新媒體平臺推送后,獲新華社、人民日報、央視新聞、環球時報等央媒轉發,每一次轉發都會瞬間形成10萬+。
[align=center][/align]
[align=center] 歐陽欣怡生前留影[/align]
微博話題“21歲女孩去世前指眼睛想捐角膜”,熱搜第1,閱讀量3.1億。
捐器官已經不是新聞了,這篇報道之所以引發關注,是因為我們找到了“指眼睛”這一動人細節。
[b]找到Z突出的新聞點[/b]
“有一名女大學生去世后捐出一對眼角膜。”10月底,武漢普瑞眼科醫院宣傳干事提供一條線索。
在眼科醫院,捐角膜的故事不少見,但“女大學生”的標簽還是引起了記者的注意。
隨后,宣傳干事發來一段告別儀式上的視頻,畫面中的女孩安詳恬靜,就像睡著了一般。
令我感到意外的是,捐角膜并非爸爸媽媽為她做出的決定,而是女孩自己的意愿。
在彌留之際,她反復指向自己的眼睛。
若“指眼睛”的細節屬實,我認為這會是Z大的新聞點。
與此同時,我也在心里打了個問號——會不會是家長誤解了女兒的用意?甚至會不會是子虛烏有的情節?
由于歐陽欣怡的離去給她的父母親人留下巨大的創傷,我們不忍打擾,直至“頭七”過后,才與家屬取得聯系。
采訪時間定在了11月5日晚。
當晚,我在江夏一處老舊民房里見到了歐陽欣怡的親人、老師還有朋友。
[align=center][/align]
[align=center] 歐陽欣怡的父母[/align]
原來,歐陽欣怡父母離異,媽媽長期在甘肅打工,欣怡和爸爸、弟弟還有奶奶一起生活。
她的爸爸在當地經營了三間開鎖鋪,平時忙碌個不停,對子女多有忽略。
在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下,欣怡從小性格獨立,像一個“小大姐”。
她的生活和學習從不讓人操心,主動照顧弟弟和奶奶,也很牽掛她的媽媽。
“指眼睛”的細節,在欣怡親人口中得到證實。
欣怡媽媽坦言,女兒一做出這個動作,她當即就明白了女兒用意,但因為心中不忍,有意跟女兒打岔,問她是不是要“眼鏡”。
之后,欣怡仍頻頻指向眼睛,她這才含淚點頭。
之所以一個動作就能明了心意,除了母女間天然的默契,更多是因為欣怡捐角膜的舉動并非臨時起意。
早在今年7月,她便通過支付寶小程序簽署了器官捐獻協議。
[b]以細節打動人心[/b]
一名年僅21歲的女孩,為何對身后事如此豁達?在這一選擇背后,有著什么樣的成長經歷?單有事實是不夠的,我們還要了解行為背后的動因,形成有說服力的證據鏈。
通過親友碎片化的講述,人物形象變得鮮活:
從大一開始,歐陽欣怡有了一點生活費,便同時捐助了四五個公益項目。
每個項目十塊錢,不多,但她一直堅持了四年多。
她和萍水相逢的人也能很快打成一片,吃到好吃的東西,看到好看的風景,都會熱情地跟人推薦。
[align=center][/align]
[align=center] 歐陽欣怡生前留影[/align]
她去菜市場買菜,去夜市玩套圈,會下意識地光顧老年人的攤位,因為體諒他們生活不易。
此外,歐陽欣怡還打算去西部支教,生病前她正在考教師資格證,三門功課已通過兩門。
從這些細節里不難看出,歐陽欣怡大大咧咧、活潑開朗的外表下面,有一顆非常細膩、溫暖、善良的心。
為什么歐陽欣怡會早早關注起“身后事”?記者仔細翻閱她留下的日記和隨筆,從中找到答案。
早在2015年,武漢籍歌手姚貝娜去世,捐獻一對眼角膜使兩位患者重見光明。
正在讀高二的欣怡有感而發,在校刊上發表《Z美的天使》,禮贊姚貝娜捐獻器官的義舉帶來滿滿的正能量。
她抄錄魯迅先生雜文集《熱風》里的經典語句:“有一分熱,發一分光,就令螢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此后如竟沒有炬火,我便是唯一的光。”
稿件中詳細交待了這些細節,使女孩簽署遺體器官捐獻協議的舉動,有了充分的合理性,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。
[align=center][/align]
難能可貴的是,欣怡的善舉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身邊的人。
11月8日,表姐陶君送別欣怡后,也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公眾號完成登記,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。
忻怡的父母也準備簽署器官捐獻協議,表達對女兒的敬意和懷念。
這種愛的傳遞,使欣怡捐角膜的舉動更加意義非凡。
正如本報評論員所說,捐獻器官已不是新聞,但那些細節打動人心。
歐陽欣怡不只是一個新聞的主角,也是一段怒放的青春。
她來人間一趟,留下純凈的目光,她用真實的力量,影響了社會觀念,改變了人的思想。
[align=right] (內容來源:長江報人微信公眾號)[/align]
頁:
[1]